一、单选题
1.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活动。下列不符合实践特点的是:
A.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B.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C.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是人类获得成功的基础,具有必然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并选错误项。ABC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它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现实的物质活动,因此,实践所具有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ABC项均属于实践的特点,不当选。D项,人类通过实践去追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功,但这并不能说明实践是必然的。且必然性也并非实践的特性。D项错误。因此,选择D选项。
2.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
A.理性认识是人脑对事物的客观反映,感性认识不可靠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C.理性认识是绝对的,感性认识是相对的
D.理性认识是与经验无关的人的抽象思维的产物,感性认识是人本能的反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A项: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合乎实际的感性认识也是可靠的。A项错误。B项,感性认识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内在本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属于认识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B项正确。C项: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没有相对绝对之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C项错误。D项:感性认识是借助于感观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而不是本能反映,理性认识是借助于抽象思维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并非抽象思维的产物。D项错误。因此,选择B选项。
3.下列选项中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所蕴涵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A.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知识。A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思是,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即认识只能在实践中产生。“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意思是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是多么高远;不走进深谷,不知道地是多么深厚。这句话启发我们要注重实践。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所蕴涵的哲学寓意一致。A项正确。B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意思是诗人少年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然乡音没有改,可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疏斑白了。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B项错误。C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天一到,小草又会生长。强调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项错误。D项:“乐极生悲,苦尽甘来”意思是人生中的悲欢苦乐,有其固有的特性,它们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体现了量变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质变。D项错误。因此,选择A选项。
4.人工智能应用的行业越来越广,不少专家指出,人工智能将造就“无用阶层”,给人类文明带来最大的危险。也有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倒逼人类提高专业技能,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可控的。从唯物论的角度,认为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可控的理由是:
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防范风险
②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科学防范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
③意识能够改造世界,人可以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④人对规律的利用受到条件的制约,对人工智能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知识。人工智能(缩写为AI)亦称智械、机器智能,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从唯物论的角度,认为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可控的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防范风险;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科学防范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①②说法正确。③: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并通过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够改造世界”说法本身错误。③错误。④:本身说法正确,但不是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可控的理由。④错误。因此,选择A选项。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道理。下列选项与这首诗哲理相同的是: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法知识。A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故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故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如神或者绝对精神等,在支配着一切,也就是虽然人可以谋事,但最终还是“天”决定事情的成败。故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统一的整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道理。因此,选择D选项。
6.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习近 平主席强调,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从哲学方法论看,这里强调的是:
①以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要“盲人摸象”“刻舟求剑”
②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
③以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要“事必躬亲”,不要“纸上谈兵”
④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要“吐故纳新”,不要“厚古薄今”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①项:“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说明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中国的崛起,①项正确。②项:“中国这头睡狮已经醒了,但这是一直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说明我们走的是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与世界各国都是求同存异(即“和而不同”),而非“同而不和”。②项正确。③项: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材料未体现“实践的观点”。③错误。④项:辩证的否定,是在事物内在矛盾推动下而进行的自身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的环节。事物自身的辩证否定,不是对原有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舍弃原有事物中陈旧的、消极的东西,吸取、保留原有事物中积极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并以改造过的形式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所以辩证否定就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材料未体现“辩证否定”的观点。④错误。因此,选择D选项。
7.习近 平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是:
A.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珠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D.事物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特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A项,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指在每一种矛盾的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并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正是由于矛盾、矛盾的各方面有主次之分,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方法论上要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抓好“关键少数”,集中力量解决矛盾。A项正确。B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相互区别、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本题中未体现这一哲理和方法论。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本题中未体现这一哲理和方法论。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肯定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维持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别物的方面。否定是事物中使其灭亡的方面,即促使一事物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本题中未体现这一哲理和方法论。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因此,选择A选项。
二、多选题
8.每一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
A.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B.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D.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ACD项,每一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每个细胞中的DNA却又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生物个体包含着细胞,细胞有包含着个体的信息,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每一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ACD项正确。B项:整体不能简单的等于各部分的总和,而是各部分的有机统一。B项错误,不当选。因此,选择ACD选项。
9.“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通过长期攻关,我国科研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想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打造科研创新高地、取得更高水平的成果,依然需要久久为功。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是因为:
A.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B.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D.科学技术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的作用知识。A项: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实现了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力的变革最终又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A项正确。B项: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B项错误。C项:科学技术革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C项正确。D项:科学技术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不仅影响了思维的主体,同时也改进了思维工具。也正是由于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才发生了重大的科技革命。D项正确。因此,选择ACD选项。
10.在人类哲学史上,根据对物质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古代朴素唯物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下列选项体现古代朴素唯物论的是:
A.水是万物之源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气者,理之依也
D.天不变,道亦不变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概述。古代朴素唯物论,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A项:把水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论,故当选。B项:意思是形态存在,那么其灵魂则存在;如果形态不存在,那么其灵魂也就消失了,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论,故当选。C项:气理说,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论,故当选。D项:“天不变,道亦不变”将天道看做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当排除。因此,选择ABC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