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吴山图记
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 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
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则海内之奇观矣 观:__________________
(2)百姓扳留之,不能得 扳留:________________
(3)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诚:__________________
(4)何复惓惓于此山哉 惓惓:__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写吴县山川形胜,由吴郡西面诸山写到灵岩,继写虎丘、太湖,明写山川,暗写魏君,匠心独运。
B.第2段交代魏君的年龄、政绩、官民关系以及热心人作画馈赠之缘由引发后文议论,行文流转自然。
C.第3段承上文,肯定魏君身为县令为吴县山川草木增光添彩,并借韩魏公事例表达赞美之情。
D.末段交
代作记之缘由,再次强调魏君不能忘情于吴县百姓,委婉表达百姓对贤明地方官的殷殷期望。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
(1)观:景观、景致
(2)扳留:挽留
(3)诚:确实,实在
(4)惓惓:眷念,留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解答此题。
2.【参考答案】
这以后人们才明白贤能的人对于他所到的地方,不单单会使那里的百姓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连他自己也不能忘记那儿的百姓。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然后”“知”“独”“自忘于其人”等词和短语的翻译。
3.A【解析】
第一段写了吴县的风景和山形风貌,但是没有暗写魏君,只是为下文写魏君做铺垫。魏君在第二段才正式出现。
故本题选A。
【参考译文】
吴县、长洲两县的县治,都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两县划分境界各自管理。郡的西面有许多山,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灵岩山上,春秋时吴国的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那里至今还保留着西施的遗迹。至于说到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风景美好的地方。太湖浩浩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天下奇观了。
我的同龄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就因为政绩赫赫而被朝廷召入任给事中。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于是有热心人就画了一幅《吴山图》,来作为临别留念赠给他。
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蒙受其恩泽而感到荣耀;如果县令不贤良,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感受到耻辱。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今后有那么一天,吴县的老百姓将会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祭祀他,这完全是应该的。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
从前,苏东坡称赞韩魏公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思黄州的诗。苏东坡为黄州人把这诗刻在石碑上。这以后人们才明白贤能之士到某一处地方,不单单会使那里的百姓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连他自己也不能忘记那儿的百姓。
如今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他和我同在内庭,拿出这幅《吴山图》,一边欣赏,一边叹息,就命我写篇文章记载这件事情。唉!魏君对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