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考2018—2022年言语理解与表达科目题量都是30题。2022年B卷有所变化,概括类的题目删减了5题,总体量变为25题,其他小题型的数量分布没有变化。A卷和C卷题型题量上没有变化。
在江苏省考中,言语理解这个模块还是比较难的,其中正确率在60%以下的难题约占53%(即二分之一)。所以,考生在准备江苏省考的时候切不可轻敌。从2018—2022年对题型统计来看:片段阅读主要考察主旨概括题、意图判断题和细节理解题;语句表达题属于选考题型,每个小题型一般各考1题;逻辑填空和篇章阅读也为必考题型。
【解题思维】
1.主旨题:找主旨句,提炼话题(主、谓、宾),保持“话题一致”。阅读提速的关键在于“扫读+精读”,关联词和行文脉络法结合使用。精读重点内容:如观点、结论、对策等。略读解释论证部分:如举例论证、原因论证、背景铺垫等。快速排除与文段“话题不一致”的选项、非重点内容的选项。选择对应文段最具体、最直接的表述。
【例】企业经济效益与其环境治理的关系十分紧密,环境管理在公司财务绩效中往往起到关键作用。环境管理与业务绩效之间呈正相关,精益生产经验与环境管理实践成正相关,单独的环境管理实践与市场财务绩效呈负相关。然而改善环境绩效大大降低环境管理实践对市场和财务绩效的负面影响,这说明环境治理产生的环境绩效有利于产业长期的经济效益。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开展环境治理,从长期来看,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是积极的
B.环境治理产生的环境绩效有利于企业不断提升其经济效益
C.环境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造成的损失仅是暂时性
D.环境管理在公司财务绩效中常产生无法预估的影响
【答案】B。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提出经济效益与环境治理关系紧密。第二句
论述“环境管理”、“业绩效益”、“精益生产经验”、“环境管理实践”、“市场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第三句“然而”转折之后强调“改善环境绩效降低环境管理实践对市场和财务绩效的负面影响”,即“改善环境绩效”的作用,结尾通过代词“这”指代前文论述部分,“环境治理产生的环境绩效有利于产业长期的经济效益”是文段的重点。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主旨。因此,选择B选项。A项:缺失核心话题“环境绩效”。C项:“造成的损失仅是暂时性”无中生有。D项:“产生无法预估的影响”无中生有。
2.细节题:江苏省主要是“选非”题,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学会抓住常见的与原文不符的特征:对比的选项一般不选;绝对定性的选项一般不选;逻辑选项往往是坑;违背常识的
选项一定不选。
【例】要达成科学上的一致见解,道路是曲折的,会历经许许多多的死胡同。偶尔,人们最后发现,那个独辟蹊径的人才是正确的——大家乐见其成,但这样的案例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得多,甚至比媒体报道的还要少。有时,新的发现推翻了先前的共识。但绝大多数时候,科学的进步是超越并拓展了过去的概念,而非提出相反的概念。例如,爱因斯坦并没有“推翻”牛顿。他只是超越了牛顿,为理解空间、时间和引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为广阔和深刻的视角。
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是:
A.科学的发展进步大多是在前人基础上的超越
B.独辟蹊径并且取得成功在科学界其实非常难
C.新发现推翻先前共识是科学界经常发生的事
D.许多科学发展并非建立在颠覆原有的认知上
【答案】C。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和D项对应“但绝大多数时候,科学的进步是超越并拓展了过去的概念,而非提出相反的概念”,二者与文意相符。B项对应“偶尔,人们最后发现,那个独辟蹊径的人才是正确的——大家乐见其成,但这样的案例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得多,甚至比媒体报道的还要少”,符合文意。C项对应“但这样的案例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得多,甚至比媒体报道的还要少。有时,新的发现推翻了先前的共识”,可知新发现推翻先前共识发生的次数并不多,C项“经常发生”表述绝对且与文意相悖。因此,选择C选项。
3.语句表达:在语句表达方面,主要考察语句排序、语句填空和下文推断三种题型。它们的核心原则就是保持“话题一致”。语句排序:根据一致的话题内容找捆绑关系。语句填空:保持和前后文谈论的重点话题一致。下文推断:保持和文段尾部话题落脚点一致。
【例】互联网新闻业颠覆了新闻媒介和职业记者是公众与消息来源和信息准确可靠性之间权威通道的传统理念。以往优秀的职业记者和强大公信力的媒介机构在获取消息来源、验证信息准确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这也是职业与非职业新闻业之间的分野所在。然而今天,除了各类消息来源都可以直接面对公众之外,遍布全球、专业高效的互联网用户,也使得信息的交叉验证变得比以往更为便捷。简而言之,媒介机构不再是新闻事件的权威阐释主体,新闻报道的价值和意义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A.已然掌握在互联网各类新媒体手中
B.不再由传统的权威新闻媒体所定义
C.由互联网用户的广泛参与而消解
D.经由公众的集体参与而被重塑
【答案】D。第一步,分析横线的下文语境。横线位于文段尾句,根据前半句的“简而言之”可知,最后一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解释说明。前一句由转折词“然而”引出与前文相反的观点,强调如互联网用户遍布全球,公众能够直接面对信息来源,甚至可以实现信息的交叉验证,表示媒介机构的权威性已被削弱,新闻报道会受到公众参与的影响。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强调了公众参与的作用,符合语境。因此,选择D选项。A项:还是强调媒体的权威,表述与原文意思相反;B项:意思是符合语境的,但是没有点出“公众”这个话题;C项:“消解”带有消极倾向,原文只是说公众会参与信息来源且使得信息交叉验证,但并没有消解新闻报道的价值。
4.逻辑填空:我们之所以叫做“逻辑填空”,而并非“选词填空”,其实重点就在于“逻辑”2字,这就要求考生要从语境提示信息入手,来找突破口,再结合词语本身性质去匹配选项。这就是:“门当户对语境法”(提示对应信息、看逻辑关系)+“情投意和看搭配”(词义侧重、词义轻重、感情色彩)。此外,注重词的搭配,考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搭配,政策热词、专业术语、固定搭配。
【例】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常常在医疗、社保、子女入学等涉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民生保障问题上面临__________,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城镇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很多问题的解决无法__________,但至少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努力体现解决问题的诚意。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挫折迎刃而解B.窘境一蹴而就
C.劣势急功近利D.困难立竿见影
【答案】B。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城镇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很多问题的解决无法________”可知,该空形容“问题”,表意与“渐进”相对,强调问题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解决的。A项“迎刃而解”比喻事情容易解决,但不能与“渐进”相对,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B项“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符合文意。C项“急功近利”指急于求成,贪图眼前利益,主语一般为人,形容“问题”不合适,排除C项。D项“立竿见影”比喻行事能马上看到效果或付出能马上得到收获,多用于形容具体的措施或解决方法,形容“问题”不合适,排除D项。答案锁定B选项。第二步,验证第一空。“窘境”指使人为难、害羞或难堪的处境,与上文“民生保障问题”对应,符合文意。因此,选择B选项。
5.篇章阅读:难度不大,以细节为主(3题),1个填空,最后1题是主旨类。
【备考建议】
1.阅读积累。多关注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政府报告等上面的时政文章,对当下的热点话题、常见的固定搭配保持敏感。
2.打牢基础。熟知考点,灵活使用用技巧,直击要害。
3.刷题巩固。通过刷题提高理解能力,学会站在出题者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做好错题的整理及复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