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无处不飞花
——昆明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化都市农业新图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是唐代诗人韩翃描写的长安春景,今天,这句诗用来形容春城昆明再合适不过。在昆明的田野里,四季鲜花、四季蔬菜已闻名国内外。
“这个5万平方米的主展馆大厅可以容纳500万枝鲜花,鲜花的供、发、选、验、检都在这里。”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的解说员赵晶告诉记者。日前,记者来到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斗南分会场,走进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主场馆大厅,看到上万个装满玫瑰的货架整齐排列,不断有员工开车运送鲜花货架进场。在一排排货架之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穿梭其间,一丝不苟地选花验货,并把看中的玫瑰代号记在本子上,为参加当晚举行的鲜花拍卖作准备。在拥有9口大钟、900多个交易席位的花卉拍卖交易大厅,每口大钟钟面各种颜色的数字闪烁,各种批次玫瑰的价格数字不停地跳动。
“3秒钟就可以完成一个批次玫瑰的交易,每天可以完成800万~1000万枝的花卉交易,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100多户购买商来参加拍卖,有2.5万户种花会员为我们供货。”赵晶自豪地对记者说。
1983年,位于滇池东岸的昆明市呈贡县斗南村村民种下了第一株剑兰花,第二年斗南形成了鲜花交易街。到2001年,斗南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去年实现花卉交易量57.23亿枝,成交额42.92亿元,今年至9月底同比增长23.49%。斗南花卉的鲜花交易量占全国交易量的70%,销往全国各大城市和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斗南花卉成为中国花卉业首个驰名商标并成为世界品牌。
在昆明市寻甸县柯渡镇新村,240亩联排白色大棚几乎覆盖了半个柯渡坝子,大棚里面长满了鲜艳的非洲菊。在大棚里,一群村民在捆扎鲜花,堆成小山的非洲菊被他们麻利地捆扎成一束束精美的鲜花,然后送往斗南花卉交易市场销售。新村青年杨忠朝原来在斗南帮人卖花10多年,两年前回乡投资创办了这片花卉基地。“一年花卉收入二三百万元,现在已经收回投资了。”杨忠朝告诉记者,“有20多户村民把土地租给我种花,又来基地管理和扎花,每天报酬60元,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
据统计,2015年云南省鲜切花产量达86.9亿枝,产值达400亿元。其中昆明市鲜切花产量就达45亿枝,花卉种植面积达29万亩。花卉产业是云南省多年来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结出的硕果,尤其是昆明市,在打“特”字牌、走产业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我们不仅种花,还种蔬菜,全镇的蔬菜花卉产业基地共有2000亩。”柯渡镇党委书记沐兴贵对记者说。
“蔬菜也是昆明市的一个大产业,全市种植150万亩,一年外销1200多万吨,占总产量的74%,销往北方各省和26个国家和地区。”昆明市农业局副局长倪淼告诉记者,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1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5户。
“在昆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进程中,科技发挥了关键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昆明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仲平介绍,农业科技人员在品种培育、技术培训等方面倾注了许多心血。马铃薯、荞麦等传统农产品,经过农科人员培育和推广新品种,成为明显带动昆明山区农民増收脱贫大产业。目前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8万亩,亩产值六七千元。
“昆明高原特色农业正在形成特色化、生态化、品牌化、国际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昆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去年达11444元,同比增长了10.4%。”倪淼说。